探索

周王室在衰败以后,为什么无法复战国七雄,成为强国?

时间:2010-12-5 17:23:32  作者:时尚   来源:时尚  查看:  评论:0
内容摘要:简单来说:周王室的体量在西周末期至春秋前期的阶段极度缩水,至春秋中期又被晋国从北晋南阳)、东成皋)、西桃林塞)、南陆浑戎)四个方向包夹,已然失去了复强的空间。图为春秋中期周王室内晋包围的大致局势,不过

周王室在衰败以后,为什么无法复战国七雄,成为强国?

简单来说:

周王室的周王体量在西周末期至春秋前期的阶段极度缩水,至春秋中期又被晋国从北(晋南阳)、室衰东(成皋)、败后西(桃林塞)、为什无法南(陆浑戎)四个方向包夹,复战已然失去了复强的国雄空间。

图为春秋中期周王室内晋包围的大致局势,不过图中并未对晋据成皋有所体现。周王

特别需要澄清一点:

有一些朋友习惯上会将周王室和诸侯、室衰诸监、败后采邑对立化,为什无法这种认识是复战错误的——事实上,一些诸侯、国雄诸监、强国采邑原本就是周王周王室之王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它们的失势或分离也必然会导致周王室体量上的削减。

在国人暴动之后,周王室虽经历了“共和干王位”和“诸侯复宗周”的折腾,其对宗周、成周诸邑的统治力自然有所下降,但周王室在宣王朝依旧能够集结大军进行征伐,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方叔涖止,其车三千。

兵力多达3,000乘。

幽王朝末期,王室陷入内战长达20年,直至平王一派取得了胜利,王室东迁于雒邑(或在内战期间就已东迁,见《竹书》),宗周就此丧失——尽管如此,王室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依旧保持有相对较为可观的体量及一定对外征伐的能力,比如介入晋国内战的军事行动。

就周王室在西周末期至春秋前期尚有一定实力的原因,直接因素主要有三:

一为西虢国的拱卫作用,西虢公一系自西周后期以来一直为朝中最为显赫的重臣,西虢国的军事力量自然会对朝廷有所支持;

二为秦大夫的栋梁作用,在宣王朝(或厉王朝末),西虢公因种种原因而将西虢迁至陕邑一带,在原驻地仅保留有一个小虢,周廷遂令秦大夫处理宗周西部的诸戎事务,秦人就此长期与诸戎交战以解决周室之西患;

三为郑伯的客观作用,郑伯受封于宣王朝,始封地位于宗周西部还是东部有争议,不过其很快就“溜号”到了成周的东虢、郐国一带,约在西周与春秋交界期开始大肆兼并成周诸邑,就此在成周坐大,而在周王室东迁后郑国自然成为了王室所仰仗的重要力量。

至于周王室到春秋中前期彻底失势的原因,也就十分清晰了:

首先,在双王对峙期间,王室对宗周、成周的统治力自然会进一步下降,王室的上层建筑原本就已出现动摇;

其后,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对秦伯授予宗周一带的征伐之权(应为承认既成事实),秦国由此明确脱离出周王室的组成部分,王室的一根柱石被砍断;

再其后,周王室与在东方最为仰仗的郑伯决裂,郑国由此明确脱离出周王室的组织部分,王室的另一根柱石被砍断;

到最后,周王室所依仗的唯有位于三门峡一带的西虢国,而在西虢国被晋人消灭以后,王室所依仗的力量已全部丧失,也就再无力回天。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在于:

卫国的过早崩盘。

卫国,本为成周北部的诸监,在春秋中前期就被戎人击溃,其残余势力在以齐国为首的诸侯协助下东迁复国。

而成周大抵分为三部分:

西部为洛阳盆地,其范围较小,即周廷的所在地,被王室牢牢控制;

南部为黄河以南的中原平原,其范围较大,郑国正是在这一区域坐大;

北部为黄河以北的中原平原,其范围较之南部略小,诸邑尚处于王室的统治下。

其中:

北部地区与卫国的原驻地关联紧密,在卫国被戎人击溃后,这一地区自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动荡。

图中可见,卫国对黄河北岸成周诸邑的屏护作用。

在之后的王子带之乱中,原本就不甚稳定的成周北部自然会陷入进一步的动荡中,致使王室将上述地区(有被迫成分地)赐予晋国,是为晋南阳。

由此一来,王室在洛阳盆地外最后一片较大的领地也就此丧失,孟津、成皋的通道被卡死,南部又有晋人迁来的陆浑戎卡住,结局也必然成为了霸主的玩物。

至战国前期,恰逢晋国解体,周王室似乎想摆脱晋人的纠缠,并尝试引入秦伯的力量(献、孝两朝交界期),但最终不敌晋人的手段,王室在小小的洛阳盆地内有被一分为二,彻底掐灭了扑腾的可能性。

这得讲到周幽王开始破坏了宗法制度,造成了周平王和周携王的二王共治。

在晋国国君晋文侯帮助下,杀周携王而结束了二王共治。

而后周王室的内斗,也就是继承制一直都是在废长立幼之间,多次求助于齐国以及晋国。

并且在东周第十一代君主到第十九代君主之间,周王室的继承内斗达到了顶峰。

前441年,东周第十七代君主周哀王,周定贞王之子,继承王位三个月后,即遭其弟王子叔袭所杀害。
前441年,东周第十八代君主周思王,周定贞王之子,哀王之弟。在位仅五个月,八月又被弟王子嵬所杀。
前440年—前426年,东周第十九代君主周考王,周定贞王之子,哀王、思王之弟。

最后,在第十九君主周考王和弟王子揭,平分了王城,王子揭得封地西周国,才结束了周王室的内斗,想不到的是西周国还在内斗,再分岀了东周国,便造成了周王室的封地最小化。

另外,东周第四代君主周僖王承认接受晋国小宗代大宗合法性。

东周第二十代君主周威烈王更承认了三家分晋的合法性。

也便是周天子,承认了小宗代大宗的合法性。

无疑就开了一道先河:嫡庶可以通过战争来获得。

周王室的公族和庶族至到秦国灭了周赧王,一直在争斗,既不团结,又没有人力物力财力,所以没能力自力起家,从周王室的嫡庶之争扩散到诸侯的嫡庶之争,一发不可收拾。

即是给各国的嫡庶之争,得到了合法性,因此,为秦国一统六国提供了合法性。

正是:周王室在不断内斗越弱小,同时授权诸事,让其庶夺嫡,不断壮大,直至秦楚一统。

图来源于维基


图来源于维基
图来源于维基

要说到周王室何故在春秋以及战国,都没法收服其他诸侯,可以从周幽王开始讲起。

周幽王本来有两个儿子,一个是申后之子,宜臼,一个是褒姒之子,伯服。

后面周幽王干了一件事,导致了周王室的断崖式坠落——废长立幼!

导致申后的父亲申侯愤怒,便于幽王十一年 (前771年),申侯串连缯国与西夷犬戎进攻幽王,周幽王战死,西周灭亡。

另有一说是周幽王废除原太子宜臼,废太子宜臼逃到申国,周幽王派兵攻打申国要求交出废太子,申国拒绝并和周幽王交战,结果幽王战死。

前771年,周幽王被杀。申侯、缯侯及许文公,在申国拥立宜臼为周天子,即“周平王”。而虢公翰则在携,拥立周幽王之弟姬余臣为周天子,即“携王”(携惠王),形成“二王并立”的局面。

前770年,由于镐京在战后已残破不堪,宜臼为避犬戎,在晋国和郑国的支持下迁都雒邑,史称“平王东迁”。

前750年,携王被晋文侯所弑。前720年,周王宜臼去世,谥号平王。

东周开始,因有了周幽王前车之鉴——废长立幼的成功之例。

东周时期的周王室,则常常发生王子夺嫡事件。

前719年-前697年,东周第二代君主周桓王,他是周平王之孙,因平王驾崩时,太子泄父早死,其作为泄父之子得以继承天子之位(跟朱元璋的皇长孙允文类似)。

周桓王,也干了一件好事,对周王室的宗法制度,更进一步的破坏,是继周幽王之后,再度自残。

桓王二年(前718年)春天,晋国曲沃封君曲沃庄伯向天子行赂,赂贿周桓王,助曲沃庄伯于是再度攻打晋国,后来庄伯背叛周桓王,同年秋天,周桓王便反过来支持晋国,立晋鄂侯之子晋哀侯为君。

天子之威竟与庶子曲沃庄伯(庄伯其父为成师,是晋国小宗)同流合污,进一步开启天子降格。

前698-前682年,东周第三代君主周庄王,他是周桓王之儿。庄王三年(前694年),周公黑肩欲杀庄王,而立庄王弟王子克,黑肩被庄王与辛伯所杀,克奔南燕(河南延津)。

周王室的内斗继续,从不间断。

前681年-前677年,东周第四代君主周僖王,周庄王之长子,僖王为周庄王长子,庄王虽偏爱姚姬生的少子王子颓,但未能废长立幼。前681年,僖王即位。

前679年,曲沃克晋后,曲沃武公(庄伯之子)继续向天子行赂,把晋国的宝器献僖王,僖王承认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自此由天子承认诸侯之间,小宗后代可代大宗。

由天子开头承认庶子后代,可以通过战争抢夺嫡后代的封地。

前677年-前652年,东周第五代君主周惠王,惠王二年,有五大夫作乱,立王子颓(周僖王之弟,周惠王之叔)为周天子。

周惠王逃到了温(今河南温县南),郑厉公在栎地(今禹州市)收容惠王,并在周惠王四年与虢国攻入周朝,协助平定“子颓之乱”。

惠王复辟,郑国因功获赐予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以东的地方,虢国也获赐土地。

周王室已经没有更多的土地来封赏,只能用自己的土地来封赐,进而越分越小,同时是既无封地,也没财富。

前652年-前619年,东周第六代君主周襄王,承继天子时,襄王惧怕异母弟王子带争夺王位,秘不发丧,并派人向齐桓公求援,襄王直到大局已定才公布父王死讯。

前636年,王子带联合狄人,攻打周襄王,周襄王逃到郑国。晋文公势力强大,在前635年出兵助襄王,杀王子带,迎接周襄王返回洛阳复位。

前632年,晋文公召襄王,襄王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会见他。

周王室只能向春秋五霸求助,方得继承,故内政不稳,更加难以稳天下。

前618年-前613年,东周第七代君主周顷王,周襄王之子,当时王畿缩小,财政一贫如洗,就连襄王也无法安葬,只能向鲁国讨钱,后来鲁文公派使者送钱到都城,襄王才得以安葬。

在越穷且封地越小之下,难以想像的是,周王室的继承内斗,还在继续。

前612年-前607年,东周第八代君主周匡王,周顷王之子。极度怀疑是被暗杀了,在位只有五年。

前606年—前586年,东周第九代君主周定王,是周匡王之弟,定王在位21年而卒。

楚庄王为称霸天下,不断北侵并打败了晋国、齐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等国,在定王元年征伐陆浑之戎,进军到周京雒邑的南郊,向周王耀武示威。

周定王不敢责问楚庄王,便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军,楚庄王询问周朝镇国之宝的九鼎大小轻重,欲逼周取天下,后王孙满以婉辞说服了楚庄王,使楚不敢轻举妄动去取代周朝,便撤兵回国。

前585年—前572年,东周第十代君主周简王,是周定王之子。

此期間晋、楚、秦,宋、郑等国相互攻伐不止,吴国兴起,攻入楚国,几乎亡楚。

前571年—前545年,东周第十一代君主周灵王,是周简王之子。

前544年—前520年,东周第十二代君主周景王,是周灵王之幼子,太子王子晋早逝。

景王病重时,嘱咐大夫宾孟立王子朝(庶长子)。景王死,国人立王子猛为王(太子),是为悼王。

前520年,东周第十三代君主周悼王,是周景王之子。

周悼王(?-前520年),姓姬,名猛,未即位时称王子猛,即位后称王猛,悼王后来被王子朝杀死。

前519年—前477年,东周第十四代君主周敬王,周悼王同母弟。

周景王的庶长子王子朝杀周悼王后,自立为王。晋国派兵攻打王子朝,立王子匄为王。

此后敬王与王子朝不时仍有冲突,前516年王子朝逃到楚国,周敬王趁机派人在楚地杀死王子朝。儋翩带领王子朝支持者在次年起兵举事,敬王出逃,在前503年得晋国帮助下回都。

前476年—前469年,东周第十五代君主周元王,周敬王之子。

在位期间发生了,越王句践灭吴。句践随后北上迁都琅琊,与齐国、晋国等诸侯会盟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南),“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周元王正式承认句践为霸主。

前468年—前441年,东周第十六代君主周定贞王,周元王之子。

周定贞王之后的王室之争,更是乱中之乱。

前441年,东周第十七代君主周哀王,周定贞王之子,继承王位三个月后,即遭其弟王子叔袭所杀害。

前441年,东周第十八代君主周思王,周定贞王之子,哀王之弟。在位仅五个月,八月又被弟王子嵬所杀。

前440年—前426年,东周第十九代君主周考王,周定贞王之子,哀王、思王之弟。

为免被兄弟所杀,其弟王子揭受周考王册封,是为西周桓公,是中国战国时期小国西周国的首任国君,周考王将他封于河南(王城),以续周公之官职,基本上而言,差不多是周考王和王子揭平分东周后的小小封地,西周国比周考王的要大些。

而这代之后,周王室的内斗基本上停止,主要是因为周王室已经是平常家族一般,封无可封,财亦几近无,但是周王室的内斗转移到西周国,西周国继续内斗。

前425年—前402年,东周第二十代君主周威烈王,周考王之子。

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再次向“天子行贿”,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封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开启。

东周第二十一代君主周安王/周元安王

前402年—前376年,东周第二十一代君主周安王/周元安王,周威烈王之子。

在位期间,发生齐国田齐代姜齐,小宗代大宗,周安王承认齐国大夫田和为齐侯。

东周第二十二代君主周烈王/周夷烈王

前375年—前369年,东周第二十二代君主周烈王/周夷烈王,周安王/周元安王之子.

(前370年)齐威王朝见周天子,威王贤名更盛。

东周第二十三代君主周显王/周显圣王/周显声王

前368年—前321年,东周第二十三代君主周显王/周显圣王/周显声王,周烈王/周夷烈王之弟,

周显王二年(前367年),西周国第二代国君西周威公死后,发生内斗。

子惠公继位,威公少子公子根与其争立,后在巩邑(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南)建立东周国,即东周惠公,自此西周国、东周国分裂。

也就是在周考王到周显王之间,周王室内斗不断,所以家族不团结,一直内斗。

前320年—前315年,东周第二十四代君主周慎靓王,在位6年,为周显王/周显圣王/周显声王之子。

当时战国时代,苏秦为六国相印,合纵连横。

另外,周慎靓王在位时住在东周国,受东周公保护供养,慎靓王去世后,东周公则表示不愿继续供养周天子。

前314年—前256年,东周第二十五代君主周赧王,周慎靓王之子,他即位于前314年。

周赧王在位59年,是周朝在位最长的君主,也是周朝的最后一位君主。

在周赧王时,发生了一件事,足以说明,周王室已经是无任何能力。

当时邯郸之战,秦军围攻赵国邯郸,魏国、楚国都起兵相救,楚考烈王同时想组织各国合纵。
便求赧王处请求赧王以天下共主名义下达组建联军的命令,赧王为此求助于西周公。
西周公倾其国力组建起一支五六千人的小军队,与诸侯商定在伊阙会师。
但最后只有楚国和燕国军队到达,合纵失败。
周赧王为了联军的开销,向当地富人借贷,并答应班师之日以战利品归还。
事后当地富人向周赧王讨债,他只好躲到宫内一座高台,此台后被称为“避债台”,成语“债台高筑”因此而来。

最后的结局:

秦昭王令将军摎进攻西周国,西周武公奔往秦国谢罪投降。

同年,周赧王与西周武公卒。

七年后,秦国灭东周国。

下面是介绍西周的所有君主对西周的大小影响:

周天子是什么时候失去天下共主的权威的?


参考文献:

1.《史记·周本纪》

2.平势隆郎~《从城中国家到中华:殷商春秋战国》

简单来说就是: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

翻译过来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再翻译过来就是:周天子,他老人家还有几个师啊!


周朝之所以建立,就是因为武王趁着纣王的军队外出,

尽起周国的主力之师,与商纣的留守部队在牧野对战,

当时的商纣部队因为被飞廉与而来领兵东征,仅仅剩下部分留守部队,

面对周国的精锐部队,只能组织起没有打过仗的国人与奴隶,然后被武王的精锐军队收拾了。

武王此时拥有的军队叫做西六师。

周朝得到了殷商积累的财富之后,为了维持势力范围和看管殷商遗民,

在原有的西六师基础上抽调骨干力量建立新的一批部队,

因为它主要驻扎在殷地,

所以,它被叫做殷八师,

后来,殷商遗民逐渐归附,那么,就不需要再做看管,

殷八师又被派往各地驻扎,

殷八师的主要是为了应对东夷,因此又被称作东八师。

同时为了弥补周王畿附近的力量空虚,

由西六师和殷八师的部分骨干,以及归心的殷商遗民,一起组建了新的部队。

因为成员主要来自周王畿附近,

所以,它被称为成周八师。

成周八师的主要是为了应对南方的淮夷,因此也被称作南国之师。


周昭王十九年(公元前961年),昭王南征楚国失败,西六师在汉水之畔全军覆没。

后来在王室的支持下,西六师重建,

然后新建西六师,多次惨败,完全没有了战斗力。

不得已,周天子将成周八师调回,

惟伯屖父(伯辟父)以成自(师)既东,命戍南尸(夷)——铭文

然而,在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在与姜氏之戎的千亩之战中再次惨败,刚被调回不久的成周八师也没了。

然后,周宣王四十一年(公元前787年),在与申国的军队大战,再次惨败。

周王室为了缓和矛盾,让太子和亲,娶了申侯的女儿。

此时的太子就是周幽王,申侯的女儿就是周王后。

周幽王六年(公元前776年),周王讨伐六济之戎,王师再次大败而归。

输了这么多次,

周天子手上还有什么军队啊

哪怕他想要重建军队,

面临两个问题:

一是天灾,周王畿附近连续五年大旱,造成了河流断流,土地没有了收益,周王室也就没有了钱财;

二是封地萎缩,随着周王室不断分封,以及贵族们不断侵占周王室的土地,

周王室已经没有多少封地能够支持重建军队的财力了。

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对自己的包办婚姻不满意,废了周王后,册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

然后引起申侯的不满,

为了保住自己亲外孙(或外甥)的太子之位,与西戎及鄫人一起出兵,

周王师在关中王畿初败,退回镐京,

然后再次大败,

申侯极其盟友追击周王到镐京以东的骊山脚下,

看到其点燃烽火却无人救援,

此时的诸侯都选择观望,

杀死了周幽王,抢走了褒姒,

拥立原本的废太子,也就是申侯的亲外孙(或外甥)为天子,也就是周平王。

而原本的周幽王残余势力,拥立周幽王的弟弟王子余臣为周携惠王。

这个时候,不管是哪个周天子,

都没有了重建军队的实力,只不过是下面的诸侯尊他,他就是天子,诸侯不尊他,他就什么都不是了。

然后,晋、郑、秦三国联军在击败犬戎军队后,从申侯手中抢夺下了周平王。

周平王二十一年(公元前750年),晋文侯出兵杀害周携惠王。

只剩下一个周天子。

这个周天子,怎么再复战战国七雄?

我看了三四个高赞答案,有的搬出了地理因素,有的搬出了政治因素,有的搬出了年代表。

我觉得有个事情,可能高赞答案是没有想到的,这里给诸君做个补充,

大家可能并不知道的是,在礼乐还没有崩坏的时候,周天子对于诸侯国的控制是很严格的。

可能很多人以为,诸侯国可以自行任命自己国内的臣子,其实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事情。

在西周时候,有一套“命卿制度”,周天子可以任免大中诸侯国的主要官员。

当年,晋武公攻打冀都的晋哀侯,曾经劝晋国大夫栾共子投降,还跟栾共子说,自己会带他去觐见周天子,给他讨要一个晋国上卿的职位,当然这件事没效果,栾共子最终死磕到底,战斗至死。

这个故事记录在《国语》里面,从这个故事就能看出,官员任免必须得到周天子的认可,否则不作数。

那么这种制度又跟周王室始终走不出衰落阴影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大着呢,在西周的时候,大家畏惧周王室的强大,于是乎,只能眼睁睁看着周王室任免自己国内的卿、大夫。

等到周王室衰落了,再也没有人愿意自己头上重新多一个爹。

这就意味着周王室只会一直衰落下去,因为他原先的神圣地位,让他成为了众矢之地,大家虽然未必有胆子吞了周王室,但是给周王室下眼药,不让其复兴,却符合所有国家的目标。

刚刚看到有网友提到命卿制度。这个制度之前我也看到过。不过由于历史教科书讲得不多(大概压根就没讲),主要只讲了封建制和宗法制,所以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个事情。

周王室在控制诸侯方面做了很多制度建设。第一是朝见。通过朝见,定期会见诸侯,一方面可以了解诸侯的态度、性格、状态,一方面可以训练礼仪秩序,巩固领导关系。这是很重要的工作。第二是任命监国和卿士。这方面有一些学术研究。周天子会针对诸侯国任命监国和卿士,这些监国和卿士在诸侯国拥有重要权力地位,有的甚至可以掌握军队。学者认为,各国的史官也应该掌握在周天子手中,所以各国历史才会集中存放在周室。这个观点倒也解释了春秋时代诸侯史官为什么那么硬。说起来,这个时代杀史官跟现代杀派驻纪检组长差不多了,形同造反。

这个制度帮助周王室很好的实现了对诸侯国的监管。春秋战国以后,这套制度就衰落了。有人认为,除了政治地理等因素之外,正是由于这些制度诸侯国才不愿意周王室复兴。这个观点我认为有一些倒因为果了。衰落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自身衰落,而是周王室自己。因为这些监、卿的底气来源是周王室,而不是别人。

周朝的这些制度并不是一下就从历史上消失了。秦汉时代尚且延续了这个风气。比如说上计制度。秦汉上计制度起始于战国时代,这个制度规定各地每年都要派遣官吏进京上计。这就比朝见和史官更加严格。再比如说秦汉时代令长与都尉分治,这一点要比周代诸侯与卿士分级统兵还要分权。

上计制度存续时间很长,各种变种一直到朱元璋时代还在进行。明初空印案,很多人作为朱元璋的污点看待,其实空印案恰恰全部道理都在朱元璋一边。空印案的本质是上计徒有虚名,户部和地方共同做假账。提前在空白账本上盖章,然后对着账填数字,这假账做得都丧心病狂了。然而朱元璋甚至连主犯都没通杀,可以说算是非常温和了。但是后来以讹传讹,传成了朱元璋杀光了所有人。你看,你不杀罪犯,罪犯并不感恩,反而倒打一耙说你是因为你冤枉他。连这种道理全在手上、处理十分温和的事情都能成为污点,只能说,错的不是朱元璋,错的是整个时代。

文武分治的制度出现了很多反复。秦汉时代,主要是西汉时代,尚且能够坚持。东汉时代为了防范造反(也包括起义),撤销了很多地方的尉官系统和军假吏,大大压缩了都尉系统。此举实际上赋予了地方守令文武合一的职权。与其说是削弱了地方造反的可能性,不如说是削弱了地方武备、但增强了地方造反的可能性。公共军事能力降低了,但是权力却更集中了。其结果就是边疆陷入了严重的国防危机。一方面匈奴小规模入侵也无法抵抗,一方面西汉时代在朝鲜半岛的扩张成果基本全部丢失。其结果就是造就了一种奇特的“继业者”模式:在汉王朝衰退的过程中,接受了汉文化影响,吸收了汉文化的很多成果,通过汉化增强了自身的各种实力,但是同时也养成了鄙视和敌视汉文化的敌对心态,于是高度汉化并极度凶险。在这种趋势下,东汉长期注意限制地方官的军事权力。郡县造反的实力确实下降了。然而东汉末年社会危机愈演愈烈,不得不让州部一级的地方官集文武大权于一身,形成了州牧制度。最终酿成了三国乱世。西晋时代为了进一步压缩地方实力,罢州郡兵。其中,除广州、交州以外,州兵大部分都罢除了。对郡武吏数量进行了限制。规定大郡一百,小郡五十。与此同时,废除了州牧,解除了刺史的兵权。

唐代的府兵制,宋代的禁军制,明代的卫所制,实际上都将文武分治的传统贯彻了下来。但是都出现了民众丧失军事权的问题。其中宋代采用募兵制,这方面问题还稍微好些。宋代在陕西各路设立弓箭社,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军民合一的军事制度。唐的府兵、明的卫所,都实行了军民分离的体系,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治理体系。相当于一国之内,存在两个不同的国家。这一制度体系很轻松就被清朝借用,以八旗绿营驻守、满汉分居的方式,形成了更进一步的军民分治体系。清军以长期治安战的模式建立军事体系,将军队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渡口路口设立驻防军队进行监视,在各地州县要害设立军民合一的满城作为统治基础。

周朝在制度建设上也是做了很多工作。只不过年代久远,信息不够丰富。而且由于时代原因,周朝各地的社会差异巨大,周朝不可能建立类似于后世统一王朝的官吏体系。再加上传统上对分封制的评价相当之低,这导致我们对周朝的制度建设成就往往十分低估。

周王室的衰败主要不是这些制度不够好,而是周王室自己的实力严重衰退。

西周中期以后,周天子多次丧失权威。比如说周昭王死在攻击楚国的战争中。面对这样的负面影响,继承者周穆王西征戎狄,展示了军威;制作了《吕刑》,大大加强了对内部的控制;联合楚国攻灭徐偃王,震慑了诸侯。后来周厉王时代再次对外用兵,对内加强控制,结果遭到失败,国人暴动,惨遭驱逐。而后共和行政十余年。这就意味着周王室对各地的控制在明显下降。周宣王时代,依靠申国之兵振兴周室,但是随着申军被歼灭,周宣王的中兴也彻底失败。这一期间,周宣王停止了修籍制度,又尝试料民,就后果来说,都造成了周王室的失败。这样到了周幽王时代,周王室企图摆脱申国势力的影响,废除申系王后及太子。最终在内战中被申国联合戎狄一波带走,周幽王和王子都被杀了。最后,周幽王要废黜的太子做了周平王,反对周平王的成了周携王。周幽王得到了晋国等国支持,周携王得到了虢国等国支持。最终,周携王被晋国消灭。在这个过程中,周平王和晋国建立起了联盟。晋国鉴于戎狄的威胁,也停止了迁都曲沃的打算,并最终将曲沃分封了出去。曲沃势力太大,于是晋国也陷入了内战。经过多年内战之后,周晋联盟遭到失败,周王室最终选择承认曲沃武公,于是晋国小宗取代大宗。这些行动最终导致了周王室动不动就长期失去对地方的控制权,那么权力来源于周天子的监国卿士自然也就很难继续保持对诸侯的牵制,而只能妥协。

周王室对诸侯国的控制减弱,主要原因还是周王室自己的军事实力下降。

作为一个封建制王朝,周朝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决定了周王室对各地的控制能力,决定了周王室各类治理体系能否发挥作用。

周王室在灭商之初,建立了以镐京和洛邑为核心的双核心。这个体系用来管理陕豫两地是足够了。

但是随后就爆发了三监之乱。在周公旦居天子位的情况下,周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激化。三监竟然与殷商遗民联合起来对抗周公旦。西周初年出现了忽必烈联合汉军攻击蒙古本部的局面。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平定三监之乱的过程中,周王室以召公和周公为代表,以陕为界,分为陕西和山东,召公奭治陕西,周公旦治山东。并建立了卫国在战略要地进行监督,东迁了齐鲁等国。其实这个时期,周王室应该仿效洛邑,在当时的奄地新建一个新都。只是由于周公旦的私心,变成了东迁鲁国到奄地。

应当说,周王室后来对东方控制力下降,在东方的收益不足,有很大一部分因素在于周公旦。

武王伐纣以后应该建洛邑。洛阳这个地方位于第二阶梯到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是关中平原向中原地区进发的桥头堡。所以周王室要想控制殷商旧地,就必须在这里建立一个中心。这是在洛阳建立洛邑的合理性所在。

而三监之乱以后,周王室的控制区域进一步向东发展,洛阳就也显得偏西了。这个时候就应该继续向东选择一个新的中心。

所以,周王室当时至少应该有三都才对。

但是,由于周公旦迫于三监之乱不得不放弃了天子位,与召公奭分陕而治。这个时候对于周公旦来说,洛邑是他的西都,鲁国是他的东都,他没有必要为周王室建立新的都城。

与此相似的局势是清朝入关。当时皇太极在入关死亡,多尔衮有做皇帝的机会。只不过这时明、顺都败得太快,所以没有分陕而治的必要。倘若清军控制区局限在河北,那么显然清朝是不会定都北京的,而只是将北京作为打击明顺势力的桥头堡。只不过此前清朝已经完成了五次入关,横扫淮河以北,所以明顺势力在北方难以立足,导致清朝势力站稳了脚跟。很多人震惊于明清战争清朝扩张之快。其实清朝在入关前已经横扫淮河以北,只是他们故意放着北京城不打,通过保留朱由检这个蠢货来消耗明朝的国防实力,早已掏空了北方地区,这才是他们进展神速的原因。

辽占幽燕,金占淮北,是周灭商的弱化版,清灭明则是强化版。当然,从地理面积上来说,金占淮北比周灭商的面积还要大。辽、金都设置了多个首都来满足统治需求。

周王室的制度建设谈了很多,衰败的因素也谈了一些。关于周王室复兴的问题,这个其实倒也不难回答:

第一,周王室自身丧失了合法性,缺乏足够的凝聚力。

至迟从周平王开始,周天子本身就严重缺乏合法性。在动员王室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后来周王室自身爆发了多次内乱,晋国多次干涉。晋国本身对周王室既有扶助又有限制。而晋国自己也爆发内乱。在六卿执政的情况下,晋国能够压制周王室,但自己也不能进一步扩张。最终周王室在晋国的限制下与晋国失去扩张机会一样同样失去了崛起的机会。同时,郑国是周平王东迁以后重要的卿士,但是郑国很快又与周王室兵戎相见。这实际上相当于周王室内乱。

小国不是不可以强大,但是需要自身凝聚力足够强,激发出超越大国的能量。周王室自身凝聚力的下降,导致周朝在东迁之初很难重新进行深刻改革,难以重新凝聚国力。

第二,国力下降的恶性循环已经开启。

郑国的扩张与背叛,本身也是周王室失败的一部分。周王室如果能够击败郑国,那么周王室其实是可以复振的。周桓王带领陈、蔡、卫四国伐郑,这是一个重要机会。首先郑国的扩张成果可以充实周天子的实力。其次击败郑国可以威慑更多国家。然而周桓王的军事冒险失败了。从此之后,春秋时期周天子再也没有亲征。而这就意味着周天子放弃了正向发展的可能。那么恶性循环就再也无法遏制了。

周天子下一次在历史上留名的亲征,已经是战国末期、周赧王合纵伐秦了。周赧王此战欠下了大量外债,不得不躲到高台上躲债,留下了债台高筑的成语。倘若周桓王在战争失败后坚持继续对郑国用兵,周王室也许会当场暴毙,也许会从此振兴。总之,周桓王的失败,意味着周王室彻底转向了闭关自保。古人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这大概是对东周政策的总结。结果也很清楚。东周的确做到了“为天下谿”:成了当时华夏世界的公共厕所。

消极退缩的政策是东周衰败以后无法重新崛起的根源。这种一蹶不振的脆弱心态,或者说消极退缩的战略定力、失败主义的思想钢印,才是东周失败的内部根源。

以东周当时的政治实力,西周留下的政治遗产,东周原本不应当一蹶不振。

应当说,郑国的叛离和衰落,晋国的控制与内乱,是东周在春秋时期失去崛起机会的外部原因。

copyright © 2024 powered by 大莫与京网   sitemap